关于“如何正确处理癫痫治疗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?”这个话题,是我们考虑很久之后才推出来的。在我们指导生酮饮食过程中,遇到了特别多的家庭,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苦楚和无奈。因为癫痫的特殊性,很多患者都是从很小开始发病。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因为疾病的原因,已经够辛苦了,所以在教育方面就选择了放任和纵容。但这样真的好吗?

关于癫痫治疗与家庭教育
癫痫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,在面对它时我们不能过于消极。研究表明,坚持长期且正规的治疗,70%的患者是可以在用药后完全控制发作的,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。
了解癫痫疾病的人群都知道,癫痫的发作不仅会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,对于孩子认知、行为、语言等方面也会产生影响,除此之外,他们情绪上会比普通人更敏感更脆弱。
研究表明:癫痫发作越频繁,程度越重,对患者的情绪影响也明显。但是这不能代表在孩子性格、价值观的建立上我们就要放松。不但不能放松,反而要更加注意和用心。
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遇到过这些问题:孩子脾气越来越大?必须对他百依百顺?挑食?暴躁?情绪不稳定?抗拒吃药?这些其实都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形成的,更多的是潜移默化。让孩子潜意识认为,因为我身体的原因,你就得依着我,必须依着我!

情绪的反复不定,反而对癫痫的治疗产生一定的阻碍。相关癫痫发作诱因研究发现,癫痫患者情绪太过多元化,如兴奋、激动、紧张等可能会诱发癫痫发作;当患者情绪过度紧张时,癫痫发作的症状更明显,痛苦也越大。
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家庭教育?

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
家长需正确引导,让孩子看到希望,癫痫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,没有必要害怕它,相信癫痫是能够治愈的,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,科学地进行抗癫痫治疗。
当孩子不愿意接受或者害怕治疗的时候,可以用他们比较能接受的方式来教育:“怪兽那么强大,最后还是被奥特曼打败了呀,你也要勇敢的哦”。
求同存异,减少教育冲突
对于孩子的教育,家庭成员应尽量保持一致的意见,应理智控制感情,分清爱与溺爱的界限,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的生活态度,这不管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还是治愈癫痫方面都有积极影响。
让孩子感受爱和学会爱
孩子得了癫痫后,家长要端正态度,应当关心他、爱护他,但不能娇惯他;不仅是让孩子感受爱,而且也需要学会爱。
比如设定一个家庭日(Family day),设置一些小活动,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、喜欢吃什么等,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。

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
对发作频繁的小儿,家长们需要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动作,因为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引发意外,给予适当的陪伴;同时家长应随时帮助孩子应对未知的恐惧,别让他们的恐惧情绪变化为其他诸如愤怒,怨愤等情绪。
倾听孩子的声音
如果孩子长期面对负面情绪,对癫痫的治疗非常不利。此时家长多一点耐心,了解孩子身心规律,引导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,包括不满和委屈,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。
比如每天或者每周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讲“真心话”,多倾听少施压,避免出现:“不许哭,你要是再哭我就……”类似的话语,应帮助孩子把心中的委屈、困惑、愤怒、激动等情绪宣泄出来,回归到正常的状态。

培养孩子社交能力
家长应理解,学校的正常生活是孩子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长经历。在孩子到了学龄期时,身体条件符合上学要求的情况下,应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,利于缩小与正常孩子的差距,帮助孩子找回自信,更好地培养社交能力。

尽量满足孩子的兴趣
家长要认识到一点,在学习上面不一定会比普通的孩子要差,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同样患有癫痫病,却也能成就一番大事业。比如:梵高遗传了家族宿疾癫痫,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不朽名作。
因此建议丰富日常生活,培养孩子的个人爱好,比如画画、弹琴、书法等,适当倾听轻快、舒畅的音乐,可以舒缓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乐趣,并可以分散对病情的关注。

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
家长的过度担心和保护会造成患儿过分依赖,以致成年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。日常一些简单的事情,如叠衣服、打扫卫生、吃饭等可让孩子自己做,尽管孩子做的不好,但此时孩子容易接受教育,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好时期,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,比一味保护更有利于孩子去适应社会。

对癫痫患儿来说,接受科学地抗癫痫治疗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,不能厚此薄彼。相较于普通孩子来说,癫痫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,当孩子面对疾病时,家长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与帮助,并让孩子相信他们能够战胜病魔。
参考文献:
[1]赵永青, 武慧丽, 李建国, et al. 癫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研究[C]// 全国焦虑障碍学术会议. 2009.
[2]李素梅. 儿童癫痫病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[J].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, 2011, 09(2).
[3]王英杰. 针对儿童癫痫患者以家庭为中心教育干预效果的研究[D]. 北京协和医学院, 2013.
[4]李月霞. 癫痫儿童的心理障碍及健康教育对策[C]// 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. 2003.